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小城市,几乎无一例外地加大了治理内河的力度。这是因为: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工业废水排放量的与年俱增,许多内河排洪、泄洪的功能已渐渐消退,更明显的是河水变黑变臭。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河道确实“旧貌换新颜”,变直、变宽、变漂亮了。但需要指出的是:就像国外一样,我国的不少城市,由于缺少经验,在治河过程中也走过不少弯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包括———
面对“黑河臭水”,我们不少城市的早期河道治理往往只是简单地等同于城市美化运动或城市化妆运动,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无异于“作秀”,做的是“表面文章”。用清华大学俞孔坚教授的话来说,当年“我们治河的典型特征是唯视觉形式美而设计,为参观者而美,为城市决策者或者设计者的审美取向为美,强调的是展示性”。
于是硬化河床片面地成了治河的主要功课,包括花大力气清除河底淤泥,再花大钱在河床上铺以石块甚至水泥、在河岸上砌上砖块或石板,考究的还蓄以肥土栽上花草……如此这般一鼓捣,表面看上去一派风光,可是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考虑水源问题,结果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人力之后,水质却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还有的内河渐渐变成了半干乃至全干河。
有的城市降雨量大,常常发生洪灾,在治河时往往过分强调内河的泄洪量,于是一律将河岸、河堤、河床“水泥化”(俗称“三面光”),殊不知被水泥窒息得难以“呼吸”的死河又会带来一系列内河生态问题。人工制造的“三面光”,阻隔了水的渗漏,破坏了地下水的补充。由于水体与土地的交流、接触被全面阻断,大自然赋予的生态修复功能渐渐丧失。最终,内河中的鱼虾等水中生物大量减少,更糟糕的是某一生态链的断裂还可能引发一连串的恶性循环,甚至使得水质再次变黑变臭。
旅美学者薛涌回忆说,北京的发展,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湖泊沼泽越来越少,农地越来越珍稀。连护城河都已经填得差不多了。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东北护城河的一个河段终于被保留,但整个河体竟是钢筋混凝土的,河底根本不透水,大概是考虑到北京水少,要保住水位吧。结果河水发臭,河底淤积。80年代我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时,还参加义务劳动为河底清淤。
还有的城市片面地为使内河在洪水来临时能顺畅快速、“一泻千里”地排洪,还将河道越修越直、越挖越宽、越掏越深,却忽略了河道的其他种种功能,致使原来蜿蜒曲折、具有蓄洪能力的河道,变成难以缓冲洪水的危险的“直通道”。